道路警戒带是划分危险区域的柔性防护线,核心作用是快速隔离事故现场、施工区域或临时管制路段,通过醒目标识提醒行人与车辆避让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范围,常与路锥、
道路警戒带是划分危险区域的柔性防护线,核心作用是快速隔离事故现场、施工区域或临时管制路段,通过醒目标识提醒行人与车辆避让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范围,常与路锥、警示灯搭配使用形成立体防护。2025 年《道路临时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》新国标实施,对警戒带的材质强度和警示效果提出双重升级要求。
新规明确,道路用警戒带必须采用 “高强度涤纶编织材质”,断裂强力不低于 20 千牛,能承受 80 公斤的横向拉力而不撕裂,比旧标准提升 40%;表面需间隔 10 厘米印刷荧光警示条纹,搭配 “禁止入内”“施工危险” 等醒目文字,夜间反光可视距离不低于 80 米。同时要求警戒带宽度统一为 5 厘米,长度分 50 米、100 米两种规格,满足不同场景的围蔽需求。
按功能划分,警戒带主要有三类:普通涤纶型适合城市支路施工、小区维修等常规场景;荧光反光型加装高等级反光膜,适配夜间事故现场、隧道养护等低能见度环境;防爆型采用阻燃材质,用于道路爆破施工、危化品运输泄漏等高危场景。江苏今年在全省道路事故处置中推行 “锥带联动” 标准,要求民警在摆放警示路锥后,立即沿锥群外侧拉设荧光反光警戒带,搭配爆闪灯使用,试点以来事故现场二次伤害发生率下降 62%。
使用与维护有明确规范:搭设警戒带时需与路锥、护栏等硬质设施配合,高度保持在 1.2 米,每隔 1.5 米用卡扣固定在支撑物上,形成连续封闭区域;夜间或雨雾天必须使用荧光反光型,且每 30 米搭配一盏警示灯;每次使用后要检查带体是否有磨损、反光条是否脱落,破损长度超过 1 米或反光效果衰减 50% 的必须报废。此外,新规禁止将非道路专用警戒带(如普通隔离带)用于交通管控场景,今年以来全国已排查更换不合格警戒带 3.2 万条,进一步筑牢道路安全防护网。